在當前,考上大學比以前更加容易,但我們的大學生在畢業之后找工作卻比之前更難,那么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有哪些呢?我們可以了解具體的原因,好在我們進入大學或者大學畢業之前有所準備。
原因1.大學生競爭激烈
大學生就業競爭日益激烈。首先,全國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學生畢業,大學生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加強了競爭壓力。其次,全國每年都有很多人從工作崗位下崗,他們也在努力尋求再就業,與畢業大學生也展開了競爭。最后,由于一些大學生好高騖遠,不愿從事一些待遇相對低的工作,以致于不能讓自己實現就業,而苦苦追求待遇高的工作,最終都因為能力不足,競爭不過而失敗。
原因2.學生仍然期望過高
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干”“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
原因3.知識沉舊,轉化率低
被調查的60%企業反映,應屆大學生到崗工作,學什么專業干什么工作,實際知識應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數學生表現出所學過的知識轉化不出來,不能變成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我國大學生一般適應周期在1—1.5年才能獨立完成工作,而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到崗適應期是在2—3個月。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生產率已逐步替代了勞動生產率,生產知識的經濟與用知識生產的經濟正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就業方式。“知識就是力量”已被轉化了的知識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識的時效性在快速縮短,50年代大學生知識能用30年,90年代大學生知識能用10年,2003年統計,大學生所學知識能用3年。我國入世后,這種趨勢愈加明顯。
原因4.社會發展的區域存在不平衡
東部發達地區為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較好回報發展的前景,成為人才輸入省。在這些地區人才競爭激烈,很多學生未能有效就業,即使處于失業狀態也不愿去西部地區就業。在西部地區,卻存在大量的崗位找不到畢業生。
原因5.畢業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適應市場需求
導致就業難。首先是因為部分大學生在大學里不學無術或者學無所得,沒有一定的專業素質,能力無法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因而無法實現就業。其次是因為對于競爭日益激烈的畢業大學生就業市場,一些公司和企業也相應地提高了標準和要求,嚴格的挑選畢業大學生,尋求專業素質較高的大學生,進一步加劇了就業難的局面。
原因6.企業用工制度不合理
記者采訪發現,一些私營企業用工制度極不合理,不但不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而且社會保險、養老金、公積金等一系列社會福利也沒有。另外,起薪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罰款制度,讓大學生確實受不了。同時,用人單位還設置經驗、性別等障礙拒絕應屆畢業生。拒絕的理由有動手能力差、需花費培訓費用、穩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單位在招人時追求實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視和心態浮躁的情況。
原因7.大學生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近年來的人才市場需求供給情況反映,各技術等級的勞動力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以機械加工為主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現了部分工科類大學生在校期間又到勞動部門開設的技工培訓學校學習拿到技能等級證書。
農業人才需求錯位問題是結構性矛盾的最突出問題。據統計,我國目前平均每百名農業勞動者中只有科技人員0.023名,每百畝耕地平均擁有科技人員0.0491名,而發達國家每百畝耕地平均擁有1名科技人員,農業從業人員中接受高等教育的達45%—65%。(2003年底統計)。
原因8.學校辦學方法和觀念落后
一些學校的辦學方法和觀念落后,沒有市場意識,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大學生所學專業不符合市場需求,出現了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就業工作還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就業工作往往畢業前才進行,就業指導僅僅是一種職業介紹,而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脫離實際的泛泛而談。“調查顯示,非常需要職業指導的大學畢業生對本校就業指導機構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的人根本不知道學校有這樣的機構。”這說明大學職業指導工作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希望大家能夠根據社會的要求提升自己,在大學畢業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整理大學生就業難嗎 大學生就業都需要哪些條件 有了這幾種條件就能就業成功的全部內容,更多精彩請進入優勢專業欄目查看
只要一個電話
我們免費為您回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