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于1958 年在中國科學院原長春機械電機研究所部分研究室的基礎上籌建,1963年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唯一以電氣工程學科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專業研究所,也是中國科學院能源領域核心研究所之一,主要從事新能源技術、 新型電力技術及電氣科學前沿交叉的研究。
截至2014年底,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426人(其中科技人員323人、科技支撐人員44人);建設有4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共有在學研究生307人(其中博士生142人、碩士生151人、聯合培養14人),在站博士后20人。
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是1958年在原中國科學院機械電機研究所的部分研究室的基礎上在北京籌建,1963年正式成立的。在建所初期,全所工作圍繞中國電力建設與發展的需要,國防特種電工裝備的需要和電加工技術的發展,開展了電力系統穩定和運行方式,電力系統自動化,大型電機,高電壓技術,電工測量和儀器儀表,暫沖式電弧風洞用電弧加熱器,脈沖放電風洞電源,大型電感儲能裝置,電火箭,微電機,特種電源,電火花、電子束、離子束與等離子體加工技術等多方面的研究與研制工作。
1965年,由予中國全國統一動力系統建設的要求放慢,并為了避免與產業部門和高等院校間的不必要重復,科學院對該所的研究方向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研究全國統一動力系統建設中的關鍵電工科技改為針對相對近期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大力發展電工新技術及其應用的研究。并對原有的研究工作作了相應的調整,中止和外調了有關電力系統穩定和電力系統自動化方面的工作。調整了高電壓技術和大型電機的研究內容。高電壓技術的研究從過去主要研究高電壓輸變電工程中的高電壓技術問題改為開展高壓脈沖放電技術及其應用的研究,特別是液中高壓脈沖放電和快脈沖放電技術的研究,大型電機的研究除保留部分原有的內容外,重點轉為開展特種電機的研究。
十年動亂期間,體制變動較多。1968年該所劃歸國防科委領導,改名為國防科委第五0六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是發展電火箭技術,并計劃分建第一五·八所,發展大功率脈沖電源。1970年重回中國科學院,恢復了原來的所名和工作。1972年為了加強磁流體發電研究,將原來的磁流體發電研究組改建為磁流體發電研究室。1973年該所與科學院其他五所一廠一起下放北京市,實行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的雙重領導,改稱為中國科學院北京電工研究所。1978年,該所重新歸中國科學院領導,仍稱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
自七十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該所陸續開辟了超導電工、計算機在電工中的應用和微電子束加工技術等新型學科的研究,并建立了相應的研究室。1979年所的研究方向根據中國科學院長遠發展規劃的要求,定為"發展電工電能的應用基礎理論及其新技術"。為此,對有關課題作了一些調整,新開辟了太陽能熱發電研究,調出了電火箭的工作。1982年太陽能熱發電研究轉為太陽能熱利用與光伏發電研究,與風力發電研究一起于1986年組建成新能源研究室。
1984年,為了貫徹中國科研體制改革的方針,該所建立了"中國科學院電氣高技術公司"(原名"中國科學院電工新技術開發公司"),從事科研產品的開發、生產、技術貿易和技術服務等工作。
1990年,該所進行了初步的機構調整,原特種電機與微電機研究室合并為統一的電機研究室,在原電加工研究室、機電控制系統實驗室與伺服電機組基礎上組建了電加工和數控技術工程研究發展中心,并組織開展了電工裝備CAD,電力電子,磁懸浮技術與磁流體推進技術方面的研究發展工作。
2000年,該所起成立了戰略研究小組開展持續的發展戰略研究。
2002年4月,該研究所進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二期試點。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整理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做什么工作的的全部內容,更多精彩請進入數據庫欄目查看
只要一個電話
我們免費為您回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