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大家都選擇在網絡上汲取相關知識內容,比如數學課如何進行情境教學設計,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問題,小編也是翻閱整理了相應內容,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數學課如何進行情境教學設計?情境教學是低年級數學教學中一個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運用得好,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不但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而且能不斷地提高學習質量。今天,樸新小編給大家帶來數學教學方法。
創設圖像情境,增強求知欲望 低年級的小朋友一見到色彩艷麗的數字圖片、實物,或一聽到語言生動的描述,思維會一下子興奮起來,小腦筋想這想那,猶如打開了思維的閘門。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樣:這種直觀 是一種發展觀察力和發展思維的力量,它能給認識帶來一定的情緒色彩。 這樣情境在兒童的記憶里留下的不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內心感受。所有這些,必然促使兒童的形象思維活動積極進行。
我在進行應用題啟蒙教學時,就是利用幻燈放映圖像和收錄機配合進行數學語言訓練的。如:用幻燈機放映插圖:訓練先講一句話: 花上有1只蝴蝶。 再過渡到訓練講兩句話: 花叢中有1只蝴蝶,又飛來4只蝴蝶。
最后訓練講三句話: 花叢中有1只蝴蝶,又飛來4只蝴蝶,花叢中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然后讓學生看著老師演示的圖像,自己來說,并把他們說的話進行錄音,學生好勝心強,人人爭著把話講好,到底自己講得正確與否,通過播放他們的錄音,進行自我評價。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不僅使學生逐步掌握應用題的結構,而且培養了學生清晰的數學語言。這樣教學,還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
從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教育即生活 . 生活是生長的社會表現,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所以教育就該是生活本身,必須把教育與學生眼前的生活融為一體. 教育就是學生現在的生活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應把學校改造成簡化、凈化的雛形社會,學校中的課程不應該著眼于文字科目,而應著眼于學生現在的生活經驗. 所以我們在新教材教學中主張從學習者現有的直接經驗開始,注重培養學生對現實社會的適應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首先應該用數學學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第二,可從數學學科應用的廣泛性入手,把枯燥無味的數字、符號、公式、法則、圖形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產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求知的情感. 第三,抓住數學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邏輯美,誘發學生聯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動力,促使學生產生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第四,結合課本內容適當介紹一些古今中外數學史或有趣的數學知識,設計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應用性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自豪感. 因此,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更有利于有效教學.
情境教學反思一
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一年級學生的注意特點是:不穩定的,集中注意的時間短,持久性較差注意的范圍也有局限性。根據兒童的這種心理特點,我經常采用游戲教學,讓小朋友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
如: 采花蜜 游戲。它不受教材內容限制,不論是10以內的還是100以內數的加、減、乘、除都可以進行。我上《10和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這節課時,
最后的鞏固練習,就采用了三個游戲,其中一個就是 采花蜜 游戲,我先在銀幕上放映一張畫有許多小蜜蜂在采花的美麗圖畫,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其興趣,然后發給小朋友寫著算式8+10,10+7,18-10,10+4,14-4的卡片,并給這幾位小朋友戴上 小蜜蜂 的頭飾,表示有任務的 小蜜蜂 。隨著《愛勞動》的歡快樂曲,邁著輕盈的舞步 飛 到寫有算式結果17、18、 14、8、10的 花朵 前,面向同學,讓大家評議,看哪一只 小蜜蜂 采得又快又好,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小蜜蜂 采花蜜 的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輕松愉快。在低年級的練習中,我經常選用一些學生喜歡的游戲。如:開火車、找朋友、摘蘋果、當向導、奪金牌、下棋、漫游數學宮 等,寓數學教學于游戲之中,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很好。
創設模擬情境,強化感性認識
俗話說: 百聞不如一見 ,創設一個特定的情境,能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 如;在認識自然數 1 的教學中,我仿照課本,在教室的前方布置了一個真實環境,讓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坐在課桌前,手拿鉛筆,在本子上寫字,桌上放著一個文具盒和一把直尺。然后通過提問引導全班同學觀察,思考: 在講臺旁邊有幾個小朋友?在這個小朋友的課桌上有幾個文具盒?幾本練習本?幾把直尺?這些東西的個數都相同嗎?這個數是什么呢? 這樣,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學生處于教材內容所規定的環境中,概括出這一集合的共同屬性而抽象出自然數 1 的概念。
在教元、角、分時,我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文具店的情境,先在銀幕上投影一張畫有各種文具及單價的燈片,請幾個學生當售貨員,用講臺當柜臺,柜臺上面擺著與燈片上相同的文具,其他同學來買文具時,要編出應用題, 售貨員 立即算出結果。通過這個小小的實踐活動,學生很快掌握了元、角、分之間的換算,在這種情境里學習應用題,有真情實感,輕松愉快,效果極佳。
情境教學反思
1.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去指導實踐,這是數學研究和學習的思維。同樣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應當遵循這一指導思想,從初中數學學生所具備的基本生活經驗出發,創設他們能夠理解和易于接受的實際問題。當數學和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次優生命力,數學設計貼近生活數學情境入課,學生們才會感到親切和易于理解和接受。
2.講述數學典故來創設問題情境。
歷
史上的數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設問題的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的審美能力。如在學習 圓周率 的時,教師可以講述祖沖之是怎樣通過艱苦的努力得出圓周率,并講述這一研究成果的歷史地位和意義。
3.把數學問題 蘊藏 于生活的游戲中。
學生喜歡游戲,把數學問題蘊藏于游戲中,無疑是讓學生樂學、愛學的
最佳途徑。例如:我在講數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讓5名學生在講臺前站成一條直線,個頭高的站在中間,其余4人各站在兩邊,并且5名學生距離相等,其他同學以小組為單位,根據預習的有關數軸的知識,設計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臺上臺下配合默契,非常形象直觀的把數軸的有關知識展示在課堂上,整堂課,學生都處于興奮狀態,并抒發了自己對集體的熱情。
4情境教學反思三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兒童認識需要的情趣表現,是兒童主動探索知識的心理基礎。兒童的全部學習活動,都伴隨著他們情感的參與。積極的情感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深厚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這種濃厚的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因此,教師可以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引領學生去體驗,享受成功的快樂。
如在數學《圓的認識》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圓的特點,我設計了生活中的圓的情境:先讓學生思考 馬路上的井蓋為什么做成圓形? 當學生感覺困惑時,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兩個茶葉筒,一個是長方體方蓋,另一個是圓柱體圓蓋,動態演示將兩個筒蓋分別立于筒口處。結果方蓋掉入長方體筒內,圓蓋卻嵌在圓柱形筒口處。學生觀察后很快發現了其中蘊涵的數學知識,紛紛用 圓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來說明,馬路上井蓋做成圓形不會掉入井內,使用方便、安全。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躍躍欲試,踴躍發言: 車輪做成圓形,可以使車子跑得又快又平穩。 碗口做成圓形,適合人的嘴唇,吃東西不會漏。 紐扣大都做成圓形,便于解和系,如果做成方形很容易松開 等等。我品味著學生捕捉的數學信息,同時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其實,在我們身邊有許多鮮活而生動的數學資源,教師只要善于利用和開發,就能搭起獲取知識的橋梁,激起學生的聯想和創意,他們就會很樂意地去學數學,自然而然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三維目標。
創設兒歌情境,提高學習效果 烏申斯基曾經寫道:兒童是 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 思維的;也可以說,兒童的思維是藝術的,形象的,飽含情感的。兒歌深受低年級小朋友的喜愛,因為它文字簡煉,通俗易懂,便于記憶。能使兒童的思維活動在
最佳的心理狀態下進行。
如:我在教 11-20各數的認識 時,初學11-20各數,難點在于建立數位的概念。十位上的1表示1個十,一年級的小朋友對這一概念比較難理解,往往會把數 11 寫成101。為了克服這個難點,我采用幻燈演示,先在左邊放映捆成一捆的十根小棒表示1個十,在一捆下面放映 l ,讓學生反復直觀地說出這個 l 表示1個十。在右邊放映1根,表示1個一,通過直觀演示和講解,使學生初步形成數位概念。課上到這時有點枯燥,小學生好動,注意力易于分散,為鞏固這一數位概念,我及時打開錄音機,采用兒歌形式播放童聲朗誦的,配上了音樂的兒歌 拍手謠 :1個十,1個一,合在一起是11;1個十,2個一,合在一起是12;1個十,3個一,合在一起是13; 1個十,1個十,合在一起是20。同時要求學生邊聽邊念。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輕聲地念著,完全沉醉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之中,整個課堂充滿了樂趣。利用兒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解除了學生的身心疲勞,又能把歡樂帶進課堂,進行愉快教學,使平時學生感到難記的數位及數的組成,通過幾分鐘的歌謠,就掌握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整理的數學課如何進行情境教學設計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