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如何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注意力不易集中,運用生活化的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拉近學生與數學這門學科的興趣。今天,樸新小編就以此來跟大家說說數學方法。
創造良好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
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用在小學生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小學生年齡普遍較小,心理還沒有成熟,他們對于外界的感覺和判斷還停留在直觀感受上,要想讓學生喜歡數學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的數學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然后將生活情境帶進正式的數學學習,通過故事或者游戲帶動氣氛,讓同學們保持熱情,積極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例如,可以讓同學們排成一隊,然后告訴同學們,小明前面的人比后面的人多一個,而全班一共16個人,請問小明前后各有多少人?
通過這樣一個簡單問題引發學生的討論與思考,從而主動學習,讓學生有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從而提
高效率。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興趣是小學生學好數學的一個關鍵,從而想辦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愛上數學這門學科,在興趣的驅使下進行學習,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良好的氛圍以及學生的興趣是小學生學好數學的必備條件,教師應該做到這一點。
創設生活情境,貼近生活實際 學生所學的知識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對知識的接納度越高,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盡量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兩位數的加法時,教師就可以創設一個同學一起外出春游的情境, 學校派出兩輛每輛限乘70人的車帶同學們出去春游,但是我們年級的四個班分別有30人、34人、36人和37人,怎樣安排這些同學呢?
在這樣一種熟悉的情境下,學生就會積極思考并且得到解決辦法,學生們會得到諸如一班二班合乘一輛車、二班三班合乘一輛車這類答案,接著教師就可以引出本堂課的內容了, 同學們給出了這么多的方案,到底哪種方案
最合理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位數的加法來驗證一下 ,這樣一來,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更加易于接受,興趣也會更加濃厚,整堂課都會在一種興奮積極的氛圍中完成,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由此看來,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提高學生的興趣以及學習效率。
小學數學有效性課堂教學 創設具體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 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 劉老師通過巧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利用課件,講故事引入: 媽媽出差了,沒人叫圖圖起床,圖圖上學遲到了。媽媽出差回來,給圖圖帶來一件禮物,猜猜是什么禮物呀? 然后播放鐘表的 滴答滴答 聲,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課堂教學中,把對整時的認識與現實有趣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并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保持著濃厚的學習熱情。
注重聯系生活實際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 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的道理,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感知,讓學生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如教學《平移和旋轉》,這節課按排了關于物體的兩種簡單的運動方式的知識內容。為了讓學生感受什么是 平移 ,帶領學生尋找生活中的例子
如打氣筒打氣;國旗冉冉升起;汽車在公路上行駛;拉桌子的抽屜等都屬于平移,讓他們體會生活中的平移現象,明白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動,方向不發生這改變。講 旋轉 時,讓生想像自行車車輪的轉動;手中玩的陀螺、風車、鐘上時針的走動。告訴他們這些運動是旋轉,明白旋轉是物體或圖形圍繞一個點或一個軸轉動。同時通過教師的講解,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轉給生活帶來的方便,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動力 動力的涌動
自主教育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必須通過積極主動的自學獲取知識和能力。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種獨立的、主動的認識活動,要把人類的認識成果轉化為精神財富,或者把知識轉化為智力才能,這都要靠學生自己的積極思考和實踐活動。設想一下,如果課堂教學中缺乏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自主學習,課堂將成為教師的 一言堂 ,氣氛將死氣沉沉。這樣的課堂教學怎能培養得出具有高素質的現代人才來呢?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必須真正樹立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的學生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自覺引導學生 自主學習 ,從而促使學生養成自動、自學、自得地尋求知識、獲得知識的能力,促使學生整體素質自我發展,自我提高。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想方設法地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充分的自學時間、充分的提問時間、充分的討論時間、充分的讀書時間、充分的作業時間。并盡可能地創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如:在教學中學生能讀懂的,我堅決不講;學生似懂非懂的,我積極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學生不懂的,經學生小組討論后,我再精要地講。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在讀書方法和學習內容上讓學生自主,在質疑和解疑上讓學生自主,真正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都有所感悟,有所收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動力的源泉 興趣葉圣陶先生說 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讓他們自己學是無論如何也學不好的 。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興趣會讓他們主動學習,會成為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源泉。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無意注意和形象思維占很大的優勢,那種老生常談的教學方法,
最易使人乏味,產生心理厭倦。作為新時代的老師要千方百計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形式、手段,努力打破常規,做到破中有立,立中有變,教法靈活、形式新穎。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生動活潑。
課堂上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看,耳朵聽,嘴巴說,腦子思考,才會使書上的知識融會到他們的思想中去,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逐步增強學習的興趣。如:課上巧妙的設疑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深刻思考課文的中心與主題。合理地配合使用多媒體、實物、錄音等進行形象化教學,充分運用先進的多媒體課件來幫助學生閱讀、朗讀和練習,通過圖、文、聲、像、動畫等直觀、能動的變化,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大大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正所謂: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
數學興趣培養
1.激發求知欲,拉近師生情感
數學是一門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較強的學科,從小學一年級就開設有數學課.可以說所有學生都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在學習數學知識時一定要使未知的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經驗保持一定的程度(
最好是中等程度)的差距,自感不足才能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時不要滿足于已懂的結果。使學生能體會到 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的愉悅感。所以在教學中要善于 以情動人,以愛動心 ,摸準學生的動情點,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熱心幫助差生,重視他們,平等對待他們,激發學生通過愛這位老師而愛他所授的學科。事實上一個親切的面部表情,一個生動的實際事例,都會給學生一種愉悅的體驗,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2.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單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直觀上下功夫還是遠遠不夠的要解決數學的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還應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直觀教學就是教師將課本上比較抽象的知識通過淺顯的、具體形象的事物來幫助學生理解。使學生一看就明,一聽就懂。考慮如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做到生動形象,是數學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時常思索的問題。
3.通過成就感激發學習興趣 由于興趣是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 當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某一成功,必然產生愉快的情緒:若是不斷地獲得成功。則學習數學和愉快情緒就會建立穩定的聯系.學生對數學學習就有了興趣,正如蘇聯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所言: 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在具體教學中,要循序漸進,加大題目難度讓學生解答.這樣學生就有了成功感。對于學生的任何一點進步都要在班上及時表揚,鼓勵,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以上是整理的如何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