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離職之后一般去哪里?從事哪些工作呢?整理分享下面這些案例。總共溝通了13個已經離職的公務員,通過這13位得出一個初步的樣本(調查樣本基數比較小,且中國城鄉和區域差別巨大,所以調查結果僅僅作為參考)。最后再總結公務員離職之后的整體去向。
13位前公務員職位最高的是處長,主要是因為此次關注的焦點是基層公務員。最低的是剛入公務員系統三年。其中,男性公務員12名,女性1名。
13名公務員所在地區分別是3位安徽,1位江蘇,3位廣東,4位上海,2位北京的,涵蓋了大中小城市。
調查結果如下:
1、三位創業
其中1位是中小城市的,另外2位是大城市的。小城市創業是開了一個早教中心,生意還不錯,因為小城市早教質量不好,他引進了一個相對知名的早教品牌。大城市的兩個,非常有意思,都是和自己大學同學一起創業,一個開了一個小型旅館,一個在協助做it的同學做管理和市場。
2、一位進入自家家族工廠
這位就是江蘇這位,工廠在無錫,當地經濟較為發達。
3、1位進入當地國企
這位是北京的一位公務員,進入的國企屬于金融行業,待遇目前是原來公務員的兩倍多。
4、一位去做公益
這個公務員一直對于公益很有興趣,所以都收入不是太看重,去做公益了。
5、一位待業,休息下后再另謀職業
6、一位去了一家當地民企當了辦公室主任,就是文章提到的那位處長。
7、其余則基本都去了民企、外資企業,其中一個去了一個基金公司,收入基本都有了較大提高。
上面這13位離職公務員的樣本數比較少,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只是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那么,從全國意義上來講,公務員離職后到底一般去做哪些工作呢?
比如,2014年,深圳共有278人離開公務員隊伍,去年全年這一數據為247人。這其中主動離職者的公務員主要去向為個人發展、重新擇業和求學深造等。
具體總結下來,大概不外乎如下去向:
1、領導類:轉至私企國企,與政府交往能用其特長
如果之前在體制內從事領導崗位,很可能難以放下身段。沒關系,回到“民間”,一樣有崗位能給你高大上的存在感。一些地方性的私企,包括國企,時常會產生與政府打交道“摸不著門路”的焦慮感,不是因為其他因素,而是雙方不熟悉,領導崗位公務員的出現恰能一定程度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更知道雙方的差異點和契合點在哪。進入這種企業,被需求感不會降低太多,工資薪水卻可能大漲。(當然,識局君一定要提醒,到了企業,千萬不能把自己還當領導。一個企業主告訴識局君,他們企業(上市公司)請了他們鎮的黨委書記來當辦公室主任,但是這個辦公室主任經常開會時說應該怎么怎么做,搞得他很難做。。。。)
2、專業類:變身律師、會計師、金融從業人員等——高端白領生涯不是夢
近日,曾高調辭職的原四川古藺縣石寶鎮副鎮長趙光華重現媒體,已開律所的他,每月工資從3000元躍升到2萬元,成為不少人艷羨對象。公務員隊伍里各專業人才都有,如想轉型,可結合自身專業程度或者相關工作經歷經驗,法學、財會等轉型率可能不低。以懂法律的為例,識局君認識的人員中,大概60%的法官辭職去做了律師,30%的法官辭職去當了法務。
3、泛組工類:加盟文書、公關、宣傳等——單位多轉型易
這類是公務員中較為廣泛也較具代表性的人群,多為中文、新聞、歷史、哲學等“普適性”專業出身,雖然專業性不強,但轉型恰恰不難,原因有二:一是“筆頭”練的勤、公文寫作和交際應酬拿得起干得好,轉行文秘行政順理成章,想進媒體,轉轉文風也差不太多。
4、警察城管類:各大中型企業、私人安保相關工作
這里強調的是“安保”而非“保安”。隨著富有群體的擴大和社會復雜性增強,各單位、私人的安保理念、需求正在旺盛,但相關服務的市場供給力還不太適配。警察、城管等群體在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對民間可能存在的風險、政府政策能力的盲點、客戶需求如能了如指掌,再對外國相關理念和機制加強學習,相信可以從容上崗。此外,現在安防概念很火,這也是一個方向。
5、創業、經商
這個人群還是很大的。識局君的不少中小城市的公務員貌似都有個小飯店啥的副業,很有意思。他們辭職后基本都是創業。這種情況往往與當事人就在自己家鄉工作有關系,家里人的支持很重要。
6、深造讀書
出去讀個書啥的也不錯。
當然,出來后做與自己以前在政府里做的相關的工作還需要注意一點。我國《公務員法》早就規定,公務員辭去公職或者退休的,原系領導成員的在離職三年內,其他公務員在離職兩年內,不得到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任職,不得從事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營利性活動。
這一點,不少公務員此前咨詢過。的確,這點還是在執行的,至少對于領導干部退休還是在越發監督的,對于普通公務員,似乎目前不是那么嚴格。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整理公務員離職之后一般去哪里?從事哪些工作呢?的全部內容,更多精彩請進入公務員欄目查看